Posted on: 2023 年 5 月 26 日 Posted by: 管理員 Comments: 0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FRIDAY, MAY 26, 2023

藝術家的全部祕密就是心靈的自由

記原始主義代表畫家盧梭

文/徐小斌
徐小斌畫〈母女〉。(徐小斌/提供)

  1996年我第一次赴美,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轉悠了好幾天。在那兒,我第一次看到了盧梭的真跡。
  這位盧梭,既不是寫《懺悔錄》的哲學家,也不是畫風景畫的巴比松畫派的領導者,他是亨利.朱利安.費利克斯.盧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年5月21日-1910年9月2日),原始主義畫派的代表畫家。
  我喜歡很多畫家,但真愛的只有莫羅、雷東、比亞茲來、狄妃奧、弗魯貝爾和盧梭。非常奇怪這些畫家幾乎都是生前地位不高死後卻獲殊榮。
  讓我們從盧梭的〈夢〉說起:
  在一片強烈的熱帶色彩的叢林中,太陽剛剛從山那邊爬上來,熱帶的花果與植物顯示出一派裝飾性極強的寧靜,一頭獅子躲在樹叢中吃東西,整個畫面像行吟詩人的夢境,精致的枝葉,像是剪刀剪裁出來的一樣,盧梭的〈夢〉美麗而又迷人!
  這樣的畫,即使是在繪畫叢林中也不會被淹沒。太孤傲了!後來知道,他就是個非常孤傲的人:不拜任何人為師,早年曾到非洲,受到黑人藝術的影響,他的作品中含有濃厚的原始主義情調,被法國畫界推崇為原始主義代表畫家。他的畫富於原始意味的詩意,表現強烈的具有裝飾趣味的美,創造了一個超塵絕俗的世界。
  盧梭於1844年出生於法國,父親是馬口鐵工匠,家境小康。他的故居至今仍然維持原狀,並有一塊匾額表達這個城市對這位鐵匠之子的紀念。他18歲參軍,軍隊史料記載了他的外貌:身高1.63米,黑眼睛,橢圓臉,左耳上有傷疤。因此,在盧梭的自畫像中左耳從不出現在畫面上。
  他很晚才開始畫畫,他說:「除了自然之外,我沒有老師。」人們稱他為「星期日畫家」。這類畫家出於熱愛而作畫,沒有任何規律約束與金錢渴求。在他作品中,只有一種原始與拙樸的美。
  自1886年起,官方沙龍的拒絕將他推到了獨立藝術家協會,在這年的第一次展覽上,盧梭用手推車載著〈狂歡節之夜〉等四幅作品穿過巴黎的街巷送到陳列場地,從此開始了他的畫家生涯。在那個奇妙詭譎的月夜,一個小個子推著手推車,穿行在巨大的月亮下面,月光籠罩著他,月亮似乎明白〈狂歡節之夜〉標誌了一位天才畫家的誕生。
  這是一件精雕細琢的作品,正面化和平塗的手法顯示出畫法的天真,煞費苦心的細部處理恰好構成完美的結構形式,黑色剪影與發光小人的對比彰顯出神祕的詩意。
  欣賞盧梭畫的決竅是要感受他的心境。這種通過繪畫的形式和色彩相結合來表達畫家內心精神幻想的特征、在繪畫中不自覺地表現出的美學觀念,對現代繪畫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盧梭對現實世界作了根本意義上的變形,畫中的物體不再是自然中的形象,而是由他創造出來的,它們是可視的現實世界經過畫家的內心整理之後的形象,這就使精神現實通過物質現實將不可視的領域浮現在可視的現實空間中。
  盧梭的作品很早便顯示出他對異域風情的情有獨鍾。〈睡眠中的吉普賽女郎〉中出現了奇妙的北非沙漠風光、獅子及熟睡的黑人的組合,大膽的想象因為精微的細節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真實感。月色裡的非洲沙漠、女人華麗的衣裳都隱蔽在夜的寂靜中。她安詳地躺在一把曼陀林旁邊,表情和夜融為一體。一隻健壯的獅子正圓睜著眼睛靠近她,低頭觸摸她的呼吸。可是女人毫無察覺,她在夢囈中根本無法感知觀者的驚駭。盧梭把人世間無法相融的對抗神奇地安放在一起,甚至還讓它們對話交流,這就是盧梭的不可思議的童真世界。
  與印象派對光影的迷戀正好相反,我們無法從盧梭這裡看到光與影的變化,也不易從中看到深層次的透視感和生活場景,盧梭基本用的是平塗的畫法,他以一個藝術家奇特的想象力、以夢的邏輯構思畫面,藝術在這裡有了反傳統的性質。在19世紀法國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主義接踵而至的年代,畢加索、馬蒂斯、莫奈、高更等大師叠出,而盧梭卻不為所動,以充滿暗示、詭祕,背離意象與裝飾意味的自然主義原始風格特立獨行於畫壇。因其獨創性和卓越的藝術成就他被推崇為原始派藝術的先驅,奠定了原始派藝術在現代美術史中的地位:譬如〈熱帶森林〉,〈戰爭〉,〈誘蛇者〉。
  盧梭的創作生涯跨越19、20世紀,經歷過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繪畫藝術運動,很難看出他曾受哪一門派的影響。他的繪畫中各種事物的形象有一種絕對的清晰感,這種絕對的清晰反而導致了一種絕對的神祕。畫家沉湎於對每一個物象都一視同仁的精細描繪,似乎每一個形象都失去了它自己固有的屬性,景物在畫中變成了抽象的符號,不再是古典透視關系下的寫實的物象,而是各自獨立的、帶有夢幻般的物象,這是一種內在精神的抽象表達。
  盧梭經常將對立的綠色、紅色和黃色用於風景中,在形式的輔助下,色彩起到了讓不平靜的因素變得平靜的作用。與印象主義者們十分重視的環境色正好相反,盧梭只註重環境的固有色,把樹葉、花朵、植物、果實等繪畫中存在的事物,以兒童式的單純飽滿的固有色去描繪,把自己內心的神祕幻想,通過色彩的表現力準確地凝固在了畫面上。
  在盧梭的繪畫中,當天空成為畫面的主題或占據畫面主要位置時,它與前景的物象往往呈現出不可企及的距離,這種不可企及性,與沒有縱深感的道路的描繪形成鮮明的對比,於是現實世界似乎變成了神祕世界。盧梭的畫面把我們帶進了後來的形而上繪畫——超現實主義的神祕夢境之中。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先知。被奉為20世紀藝術先行者的是盧梭。藝術家的全部祕密就是心靈的自由。他無需乞求,只需堅持。當然,為保持心靈的自由,就需要更多的犧牲——盧梭的創造在生前飽受詬病和嘲笑,當他離開世界的時候,告別的只有貧窮。
  202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十五卷文集,文集封面用的就是盧梭的畫。很多讀者讚美封面的漂亮,只有我心裡知道:我是在用這種方式向一位偉大的畫家致敬。

徐小斌畫〈無題〉。(徐小斌/提供)
徐小斌畫〈無題〉。(徐小斌/提供)

作者簡介:徐小斌,作家,現居北京。代表作《羽蛇》《敦煌遺夢》等,曾獲全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第八屆全國圖書獎、加拿大第二屆華語文學獎首獎、英國筆會文學獎等。


不作溫飽計,歡然金石交。 (黃一知/提供)

民國海上書壇逸事掠影

文/黃一知

  1843年上海開埠之後,全國各地文化人士大量移民上海,逐漸發展成了中國的文化中心,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到了民國時期,西方藝術在上海迅速發展。同時,因為大量書畫篆刻家移居,傳統的書畫篆刻藝術也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新時期。兩種文化交相輝映,使得上海在民國時期成為中國主要的藝術中心。
  清朝中期,碑學興起。碑學是清朝藝術方面的一次革命,是以復古為名的創新潮流。即使以臨碑為名義的作品,也常常呈現完全不同於原碑的全新風格。碑學的發展形成了金石氣這樣一個美學新觀念,把書法繪畫篆刻在美學上統一了起來。藝術史家和書法家白謙慎稱碑學為中國藝術界的文藝復興,我很贊同。民國時期,碑學依然是上海書畫篆刻藝術的主流,而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
  我祖父黃葆戉清末從全閩師範學堂畢業後,到上海法政學堂讀書。畢業後曾在安徽任教,之後又回到福州,任福建甲種商業學校教員、監學以及福建省公立第一圖書館館長等職。1922年他從福州移居上海。開始時以鬻字為生,1923年受聘擔任《中華新報》副刊〈文苑〉主編。從1925年起,擔任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並曾任上海美專國畫系主任和上海大學教授。抗戰期間他辭去商務印書館職位,重新鬻字為生。和很多當時的上海書畫篆刻家一樣,他一直在研究和實踐碑學金石氣的美學觀念。有一副他用隸書寫的對聯「不作溫飽計,歡然金石交」,可以佐證他和當時上海書畫篆刻界對金石的推崇。
  祖父在上海期間,和很多上海的書畫篆刻家以及文化界人士有密切來往。其中書畫篆刻家有吳昌碩、鄭孝胥、章一山、黃賓虹、王一亭、商笙伯、姚虞琴、童大年、吳待秋、丁輔之、王福庵、張善孖、譚澤闓、鄭午昌、吳湖帆、張大千等,其他文化界人士則有高穎生、章太炎、高夢旦、陳叔通、李拔可、李根源、周梅泉、鄭振鐸等。祖父留下了很多和他們交往的書信、詩稿以及書畫篆刻精品。
  吳昌碩19世紀晚期到上海當差,民國時期長期定居上海,直至1927年去世。他是晚清和民國時期碑學在上海的代表性人物。書法上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形成並發展了強烈新風格的石鼓文,而以石鼓文筆法和篆刻刀法入畫,深刻影響了中國畫之後的發展。祖父到上海之後不久便認識了吳昌碩,很快成了忘年交。
  從定居上海到吳昌碩去世的短短幾年內,祖父和吳昌碩的來往相當密切。1922年,祖父請吳昌碩題了「青山農生壙」的墓碣,青山農是祖父的號。上世紀90年代,這幅吳昌碩題字終於鐫刻在上海福壽園黃葆戉墓上。1923年3月13日,祖父在一則日記中寫道:「缶廬年內來寓,見余案上隸書一紙,極口稱讚,謂海上太夷外,即我為第二人。立索余補款袖去。聞是晚到書畫會出示多人。」缶廬為吳昌碩的號,太夷則是鄭孝胥的字,而書畫會應該是指海上題襟館書畫會,當時的會長是吳昌碩。祖父一個室名為「破盋龕」,吳昌碩題名並作跋。祖父字藹農,吳昌碩專門為祖父寫了一首〈題黃藹農破盋龕圖〉的五律詩:「破矣盋難拋,人猶等系匏。半禪彈指佛,一把蓋頭茅。大海驚鼇立,通衢競虎虓。寥寥松柏外,珍重歲寒交。」
  1925年,當時是西泠印社社長的吳昌碩,請祖父用篆書寫了「三老石室」大門兩側的對聯:「競傳炎漢一片石,永共明湖萬斯年。」吳昌碩去世前,祖父請他為自己畫贈高潁生的「環翠樓圖」題字,這應該是吳昌碩生前最後的題識。1927年11月27日吳昌碩去世,祖父深感悲傷,專門寫了12字對聯悼念吳昌碩:「珍重歲寒交,破盋不空傷絕筆。分明天上去,散盤何處乞題詞。」上聯是指吳昌碩所寫五律詩〈題黃葆戉破盋龕圖〉。下聯寫的是一件憾事:陳寶琛在吳昌碩去世前寄來清朝內務府「散氏盤」拓片,讓祖父請吳昌碩題跋。吳昌碩答應了,但因病無法動筆,沒有完成題跋。陳寶琛和祖父都深感遺憾。
  鄭孝胥是1911年定居上海的,他當時已是極富盛名的書法家。到上海之後,很快成為上海文化界的領袖人物。鄭孝胥和祖父是福州同鄉,但長祖父二十多歲。祖父1921年到上海時,拜訪過鄭孝胥。回福州後,又常有書信來往,祖父還給他寄過龍眼和印章等。祖父到上海定居後,鄭孝胥和吳昌碩等人一起為祖父訂了鬻字的潤例,對祖父在上海的發展也提了很多建議。
  1923年6月21日《中華新報》經理殷鑄夫和主筆張季鸞上門邀請祖父擔任《中華新報》副刊〈文苑〉主編。第二天,祖父特意去鄭孝胥處,告知此事,並徵求他的意見。在這一日(6月22日)的日記中,祖父寫道:「到海藏樓報告《中華新報》事。海藏極代為滿意,且允幫忙搜集材料,謂上海報界不易加入,萬勿疑慮,與鬻字又不相妨也。囑我將稿送與過目,並囑到梅泉處索詩彙登。」海藏是鄭孝胥的號,海藏樓指鄭孝胥住處,梅泉指周梅泉。
  周梅泉是經營工廠和房地產的實業家,也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集郵家。他寫詩繪畫,所以鄭孝胥讓祖父向他徵稿,我家也有他畫的扇面。他還對數學極有興趣。他的三兒子周煒良和陳省身、華羅庚一樣,是那個年代世界上一流的華人數學家,但在中國一直不為大眾所知。我在復旦數學所讀碩士時就在一些复幾何的專著上學過他的基本定理,後來知道了更多他對數學做出的重要貢獻。但直到最近幾年,才知道他是周梅泉的兒子。
  1923年7月1日,鄭孝胥在日記中記載:「黃藹農入《中華新報》,寄來報一份。」據此推斷,祖父主編的〈文苑〉副刊,應該是在1923年7月1日正式創刊。1923年7月21日,《中華新報》另一個文藝副刊〈創造日〉正式創刊,郁達夫發表了〈創造日宣言〉。兩個基於完全不同文學觀念的文藝副刊,於同一個月在同一份報紙創刊,彰顯出100年前上海社會的多元和自由。


作者簡介:黃一知,美國羅格斯大學數學教授。北美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院海外名譽院士。


母親樹

文/宇秀

母親是棵矮小的樹,
長到滿身皺紋就更矮小了,
而這,並不妨礙她擁有挺括的綠葉,無論風雲變幻,歲月更迭,被圍觀,
被遺忘,
皆一如既往。沉默。安詳。
葉子們則隨風起舞,沙沙作響……樹有百年乃至千年的壽命,
母親沒指望活那麼長,
只願明春虯枝生出綠葉鮮亮。
那些葉子在樹身上,
乃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子。一旦落地或被風吹遠,就誰也不認誰了。——這是母親的無奈。她看見死後的
自己,
光禿禿的軀幹佇立原地。
在許多年以後的某日,被一個路人,或許正是她的一個子孫,
砍了,燒了,成為一張飯桌的腳,或
僅僅
讓壁爐裡的火竄高一寸。


作者簡介:宇秀,祖籍蘇州,現居溫哥華。《南方周末》《高度周刊》專欄作者,西南大學《詩學》年刊編委。著有《一個上海女人的下午茶》《一個上海女人的溫哥華》《我不能握住風》《忙紅忙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