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SATURDAY, AUGUST 28, 2021
敬聆瘂弦
/趙慶慶
瘂弦,臺灣文壇樞紐型的人物,文學組織者、編輯家、表演藝術家,成功大學、世新大學、東吳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全球擁躉無數的大詩人。
1932年,瘂弦出生於河南南陽,幼隨父親的「牛車圖書館」走鄉串村,敲鑼喚人看書。17歲上中學時,在戰亂中背井離鄉,為了一碗紅燒肉入伍撤退的國民黨軍隊,遠去臺灣。1953年自政工幹校影劇系畢業後,服務於海軍陸戰隊。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臺臺長,曾在話劇《國父傳》中演活孫中山,榮獲最佳男演員金鼎獎。
瘂弦曾應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中心,嗣後入威斯康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除主編《中華文藝》《詩學》 《幼獅文藝》等雜誌外,他和詩人洛夫、張默組成了臺灣現代詩壇的三駕馬車,合創現代詩刊《創世紀》,風雨滄桑一個甲子而堅持出版,被作家白先勇雅謔為「九命貓」,締造了全球華語文壇無法複製的奇蹟。
自1977年起,瘂弦擔任臺灣《聯合報》副總和副刊主編二十餘年,登載過沈從文、巴金、張愛玲、吳魯芹、冰心等若干大家的精品,亦積極扶掖新人,其中不少,如席慕蓉、簡媜,也已蔚然成家。對此,瘂弦戲曰自己「聞得出天才的香味」。1998年瘂弦從《聯合報》退休後,為了利於愛妻張橋橋養病,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並把新居命名為「橋園」。
瘂弦位列臺灣十大詩人,亦為中國新詩界的一大奇觀。從1953年發表處女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到1966年封筆,其詩歌創作生涯不足15年,卻以一本《瘂弦詩集》 屹立在華語詩壇。對自己的戛然停詩,瘂弦笑稱「洛夫是高齡產婦,自己是早年結紮」,或自嘲是「死火山」、「失敗的作家」。然而,實際上,「就整個近百年中國新詩歷史而言,瘂弦是為數不多的幾位經得起理論質疑的、真正徹底的、到位的現代主義代表詩人之一。」
在瘂弦心目中,「詩,有時比生活美好,有時比生活更為不幸,在我,大半的情形屬於後者。而詩人的全部工作似乎就在於『蒐集不幸』的努力上。當自己真實地感覺自己的不幸,緊緊地握住自己的不幸,於是便得到了存在。」 因此,瘂弦就以親歷的各種不幸(被迫離鄉、戰火、貧寒、獨裁、死亡……)為養料,耕耘出一片肥沃、廣袤、溫暖的詩野,用並不暗啞的琴弦,彈奏了一首首廣為傳唱的詩之歌。瘂弦到臺灣後四十多年才能返鄉,母親病逝前托話,「告訴娃,我是想他想死的。」對故土和親人的含淚思念,讓瘂弦撥出了民謠抒情風格的悲憫鄉歌,如《紅玉米》、《鹽》、《坤伶》、《棄婦》、《乞丐》、《水夫》等。
紅玉米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吹著那串紅玉米
它就在屋簷下
掛著
好像整個北方
整個北方的憂鬱
都掛在那兒
猶似一些逃學的下午
雪使私塾先生的戒尺冷了
表姊的驢兒就拴在桑樹下面
猶似嗩吶吹起
道士們喃喃著
祖父的亡靈到京城去還沒有回來
猶似叫哥哥的葫蘆兒藏在棉袍裡
一點點淒涼,一點點溫暖
以及銅環滾過崗子
遙見外婆家的蕎麥田
便哭了
就是那種紅玉米
掛著,久久地
在屋簷底下
宣統那年的風吹著
你們永不懂得
那樣的紅玉米
它掛在那兒的姿態
和它的顏色
我底南方出生的女兒也不懂得
凡爾哈崙也不懂得
猶似現在
我已老邁
在記憶的屋簷下
紅玉米掛著
一九五八年的風吹著
紅玉米掛著
孤島上熱烈的愛情和文藝生活,讓瘂弦撥出了給至愛的恬美情曲,如《秋歌》、《給橋》等,或是悼念恩師詩人覃子豪的哀歌《焚寄T·H》。
秋歌
——給暖暖
落葉完成了最後的顫抖
荻花在湖沼的藍睛裡消失
七月的砧聲遠了
暖暖
雁子們也不在遼夐的秋空
寫它們美麗的十四行詩了
暖暖
馬蹄留下踏殘的落花
在南國小小的山徑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韻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麼也沒留下
只留下一個暖暖
只留下一個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在臺灣的現代主義浪潮中,瘂弦留下了向西方文化求火而後復歸中華傳統的游吟,為自己的精神漂泊設立了座標。在寫下《印度》 、《倫敦》 《希臘》、 《巴黎》 、《芝加哥》等驛歌後,瘂弦以《我的靈魂》一唱三歎道:
我的靈魂要到長江去
去飲陳子昂的淚水
去送孟浩然至廣陵
再逆流而上白帝城
聽一聽兩岸淒厲的猿鳴
啊啊,我的靈魂已倦遊希臘
我的靈魂必須歸家
君不見秋天的樹葉紛紛落下
瘂弦亦創造了超現實主義的經典,意象密集紛繁,內涵深刻豐富,如論生死的戲劇式的《殯儀館》、論存在的揶揄式的《如歌的行板》,以及包羅萬象的吶喊式的《深淵》,「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朽。/為生存而生存,為看雲而看雲,/厚著臉皮佔地球的一部分……」。對於費解的《深淵》,瘂弦解釋道,「對於僅僅一首詩,我常常做著它原本無法承載的容量;要說出生存期間的一切,世界終極學,愛與死,追求與幻滅,生命的全部悸動、焦慮、空洞和悲哀!總之,要鯨吞一切感覺的錯綜性和複雜性。如此貪多,如此無法集中一個焦點。這企圖便成為《深淵》。」 於是,《深淵》與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和《向廢墟致敬》、艾略特的《荒原》、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一起構成了荒謬無奈的人類現代生存圖景。
《創世紀》「三駕馬車」之一的張默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對瘂弦的詩歌做過比較全面的評價:「瘂弦的詩有其戲劇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鄉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為生的詮釋,也有其死之為死的哲學,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諧的統一體。他透過美而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一曲溫柔而具震撼力的戀歌。」
除《瘂弦詩集》外,瘂弦編選了《六十年代詩選》 、《中國現代詩論選》等,著有詩論集《聚散花序》(2004)、朗誦詩集《弦外之音》(2006)、隨筆集《記哈客詩想》(2010)和通信集《兩岸書》(2014),主編《眾筆匯華章》(2015)。《記哈客詩想》通過中外名家作品、訪談及逸聞掌故,勾勒現代詩的嬗變脈絡,解析詩藝的奧秘,是瘂弦讀書探索的心得成果,處處哲思睿見,美不勝收。《兩岸書》是瘂弦與河南散文家楊稼生從1990年到2013年的通信,合二百多封二十多萬字,友情誠篤,鄉情濃郁,內容涉及文、史、哲,具有文化、審美、史料等多重價值。
2019年,《瘂弦回憶錄》口述而成。全書含三個部分:雙村記、從軍記、創世紀,分別記錄了他對故鄉河南南陽的記憶,行伍生活,以及交集的諸多文藝名人,堪稱臺灣文化圈的聯絡圖。書中對其他各界人事也有所涉獵,呈現了與蔣經國、孫立人、盛世才等一大批名人的近距離接觸。老詩人不疾不徐的敘說,平靜中有波瀾,幽默中有淚水,悲涼中有溫熱,每一句都動人心弦。
回憶錄編輯感嘆,「靜水深流中,漢字發出了奇光。在人生的高處,他,貢獻了一部新的經典……」
瘂弦的口述看哭了很多人,也淨化了很多人。
他那育自大地子民而近乎通神的詩吟,那以編輯為天職敬惜文字的精誠,那與你的每一次面見或神交……是不是也融化在你骨血、淨化你心魂了呢?
贈瘂公詩詞二首
/沈家莊
鄉情迷處(新韻)
一生奇夢寄山河,弦瘂猶能賦楚歌。
對望成癡記哈客,獨吟行板伴詩魔。
憐橋晚歲花墮淚,聽海中年韻婆娑。
傲世深淵存絕響,鄉情迷處雨滂沱。
註釋:
- 瘂公《記哈客詩想》中的《寫詩像戀愛》文中說道:「詩人……那些形式和意象,只不過是詩人與自我對望」。
- 瘂公有詩《如歌的行板》;詩魔,即詩人洛夫,與瘂弦前後同到臺灣,二人與張默同創《創世紀》詩刊,二人亦前後同渡太平洋到溫哥華。
- 瘂公夫人名「橋」,瘂公有詩《給橋》,為世所傳誦。
- 瘂公詩集《深淵》,詩評家羅青說:「自五四運動以來,在新詩詩壇上,能以一本詩集而享大名,且影響深入廣泛,盛譽持久不衰,除了瘂弦的《深淵》外,一時似乎尚無他例。」
高陽臺·觀賞影片《如歌的行板》感賦
嫩綠初回,冰消雪谷,海光搖盪春雲。
娓娓清弦,琤琮叩響天門。
如歌行板斯人淚,問詩人,何忒傷神?
寂無聲,秋老鷹雛,夢斷烝民。
歸來赤子家安在?見青青田壟,老母孤墳。
玉米深紅,屋簷猶掛夕曛。
踏歌八四求鹽嬤注,理髮翁注,難認鄉親。
杜鵑鳴,幾片桃花,幾捆車薪。
註一:八四,記錄瘂弦一生行蹤的獲獎影片《如歌的行板》在溫哥華首映時,瘂弦先生八十四歲;求鹽嬤,指瘂弦作品《鹽》中的“二嬤嬤”;
註二:理髮翁,指瘂弦。影片以瘂弦在理髮店理髮及與理髮師的對話為主線貫穿始終。
致敬瘂弦九十大壽
/蘆卉
絕句三首·讀瘂弦《秋歌—給暖暖》
乍起秋風已覺涼,冰輪熠熠照軒窗。
電傳微信詩心暖,原是瘂公送熱腸。
荻花楓葉已知秋,惻惻輕寒不見愁。
雅曲驚回千里夢,歌人琴韻意中留。
洛嶺逶迤山色濛,天涯苦旅覓萍蹤。
長空雁去邊秋晚,猶有弦歌一路同。
向瘂弦致敬(聯)
/蘆卉
如歌歲月,大音希聲,一代詩賢傳海外;
如椽巨筆,大象無形,世紀名編繪華章。
/微言
聯合偉業,慧眼識珠真伯樂;
創世雄才,文心似錦大詩人。
臨江仙·霜葉蕩秋紅
—瘂公九十壽辰作
/陳良
遙望北山殘雪,近聽菲水流淙。
橋園深院小花叢。
天高雲淡遠,日暮漾清風。
一縷詩音幽渺,半杯醇釀濃濃。
身形猶健語猶洪。
菊香飄四野,霜葉蕩秋紅。
2021.7.19